起床、乘地鐵、上班、吃午飯、微信、下班、乘地鐵、到家、休息,在這一長串的場景中,我們見得最多的恐怕就是人們低頭看手機、玩兒軟件吧!有聊天類的、游戲類的和視頻類的等等。不管如何,生活類APP應用算是在大家的心中扎下了根,要拔除是很艱難的,人們全是中APP軟件的毒至深了。蘋果APP Store5周年之時,ebay進行了1個大刻意的實驗,研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沒有了APP會有如何的反應,研究的對象是200名“無軟件不歡”的志愿者。
歷程是如何?結果又怎樣呢?在實驗中,他們被請求遠離各種軟件,自制四天,然后讓再讓他們采取軟件4天,觀察他們應對這些變化的反應。結果顯示,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完結前4天的自制挑戰,而受試者放棄挑戰的軟件重要聚集在社交類、圖片共享類、位置信息定位類和天氣類。 在剝奪軟件的采取權后,受試者的情緒很不好,有感到無知的、有感到失落的,還有人覺得自己是赤裸著、沒有安全感的。當受試者能夠從新采取軟件后,有55%的人更為高興,40%的人辦事效率更高了,有39%的人更為冷靜,32%的人的挫折感降低。 那么人們擁有軟件采取允許后都干嘛去了呢?據結果顯示,49%的人在排圖片、視頻或共享,48% 的人在看新聞,22%在掙錢,23%的人在和家人或朋友聊天,21%在購物,12%的人在鍛煉,12%的人在吃東西,5%的人在約會。看過這個實驗后,你怎么想?我覺得有點恐怖。先是手機,后是軟件,大家的生活已經進到到了1個越來越沒法控制的網絡布局當中,大家對移動互聯網和它的衍化物的依賴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大,并且有些人是入骨入髓的沉迷。在我們每天2個小時的地鐵旅途中,有多少人是從未抬頭看過四周的陌生人而眼睛始終盯著手機的?又有多少人手里捧著的是書本而不是手機的? 說真話,這種情況我是十分看不慣的,覺得這是一種奢侈的浪費,是一種時間的蹉跎。手機也好軟件也罷,進步的科技我們從來全是歡迎的,我們不否定它的快捷與實用性,可是任何事情都應該用之有度,過了肯定的邊界就會存在隱患,依賴性越高,喪失后受到的損害就會越大。